近一年來西非流行的埃博拉疫情已引起全球范圍內的高度關注,因為如今世界變得“越來越小”,短短幾個小時之內,人們即可從世界上最偏遠的地區前往地球另一端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便捷的交通工具給人們遠行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為疾病提供了傳播途徑。
戴維醫療中心 Nicks

圖示為證實存在埃博拉疑似和確診病例的特定國家領域。圖片來源:美國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CDC)
現在認為,此次西非疫情始于 2013

圖片來源:維基共享資源(左)和 David S. Goodsell / RCSB.org(右)
如今,已知存在至少 30
現在西非埃博拉疫情流行傳染的病毒株為扎伊爾埃博拉病毒。如埃博拉這樣的絲狀病毒具有類似共同的特征:病毒外形呈絲狀,直徑均為 80nm

圖片來源:科學圖片庫(左)和 NIAID(右)
人類和非人靈長類動物感染埃博拉病毒后,早期會經歷一個病毒迅速繁殖的階段。在致死病例中,病毒的快速復制與宿主免疫反應無效有關。病毒復制時會伴發廣泛而嚴重的局灶性壞死,其中,最嚴重的壞死發生在肝臟,可形成 Councilman
在致死病例中,宿主的組織和血液里含有大量埃博拉病毒顆粒,因而其組織和體液具有很強的傳染性。除了雷斯頓埃博拉病毒亞種,其余亞種感染發病者都存在極高的發病率和死亡率,而不同亞種致病性又各有差異。
扎伊爾埃博拉病毒是各個亞種中致死性最高的一種,據報道該亞種死亡率高達 89%;蘇丹埃博拉病毒也具有很高的死亡率,高達 41%至 65%不等。

圖表改編自美國 CDC
2014
鑒于過去 42

圖片來源:美國 CDC
埃博拉病毒是一種人畜共患的絲狀病毒,可以從感染動物傳染給人群。此次西非疫情的病毒宿主可能源于果蝠,狐蝠科受感染的果蝠或者被蝙蝠感染的野生動物與人體直接接觸,引發埃博拉病毒在人群中的迅速蔓延。
非人靈長類動物的證據表明,蘇丹埃博拉病毒和扎伊爾埃博拉病毒可通過黏膜、眼結膜、咽部和胃腸道表面接觸以及皮膚細小破損進行傳播;實驗顯示,也有可能通過氣溶膠傳染。主要接觸史包括埃博拉病毒流行區旅游史或停留工作史,如剛果民主共和國、蘇丹、加蓬或科特迪瓦等。

圖片由 Johanna Campos
埃博拉病毒病最早出現在 1976
遺傳分析結果顯示,當前流行的埃博拉病毒
埃博拉病毒通過與發熱患者體液和感染死者尸體直接接觸而發生傳播,病毒暴露史分為初級暴露(埃博拉病毒流行區接觸史)和二級暴露(人對人或靈長類動物到人的傳播)。其發病機理源于病毒與黏膜、皮膚破損直接接觸或腸外暴露感染。
當發生腸外暴露感染時,病毒的潛伏期似乎更短(6
體格檢查的發現情況取決于疾病的發作階段。有研究顯示,埃博拉病毒感染死者體內沒有相應的體液免疫反應跡象,而幸存者體內卻可以檢測到中和性抗體。這表明有可能機體出現廣泛的體液免疫應答反應,可增加埃博拉感染患者存活的機會。

圖片來源:Medscape
資源匱乏地區或那些既往存在高風險接觸性暴露的地區,仍存在缺乏充足的個人防護設備(PPE)以及有效的環境消毒劑等困難。美國 CDC
對于在疫情流行地區工作或正在照料治療埃博拉感染確診病例及疑似病例的臨床工作人員而言,嚴格遵守防護程序及獲取合理的 PPE、手部清潔資源必不可少。對于那些曾在疫區照料過埃博拉患者的歸國人員,美國CDC

圖片來源:AP
依據美國 CDC
脫除 PPE

圖表改編自 CDC(上圖),圖片來源:維基共享資源(左下,右下)
對于發生感染才幾天者進行埃博拉確切診斷比較困難,因為如發熱等早期癥狀都是非特異性的,而這些癥狀更常見于瘧疾和傷寒等疾病。然而,如果個體表現出埃博拉早期癥狀,且曾有過埃博拉病毒暴露接觸史,那么應對疑似患者進行隔離觀察,并引起醫護人員的高度警惕。
用于檢測埃博拉病毒顆粒的商品化試劑盒仍在研發過程中,若研制成功有望實現床旁快速診斷,但目前階段暫不可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和逆轉錄酶 -
有關埃博拉病毒 RNA
目前還沒有證據證實,人群間可通過空氣傳播埃博拉病毒,現有大多關于該病毒在人際間發生傳播的途徑,都是來源于調研既往歷史上爆發疫情的經驗總結。雖然如今爆發的西非疫情規模空前,但其臨床傳染過程(即潛伏期、病程、病死率)和病毒傳播能力(即病毒基本繁殖量的預估)都與歷史記載的既往疫情相似。

圖片來源:美國 CDC
雖然埃博拉病毒只能通過與感染者體液直接接觸發生傳播,但是該病毒仍在公眾間引發嚴重恐慌。大部分恐懼情緒來源于媒體對該病高死亡率的宣傳,以及與現代全球化便捷的交通有關。
因此,對密切接觸有癥狀的埃博拉患者人群或處于可能發生暴露的高危人群,有必要建立合理的每日監測體系。監測期間,對無癥狀個體實施隔離或限定人身自由是沒有根據的,不應強制進行。地方政府和媒體對埃博拉病毒進行合理宣教,是確保公眾對疾病保持適當關注度與管理的基礎。

圖片來源:維基共享資源
埃博拉病毒感染癥狀通常在接觸暴露后 1
病毒可遷移至淋巴結,繼而感染肝臟、腎上腺和脾,隨后可能引發細胞因子風暴的炎癥反應,導致微血管滲液、肝細胞壞死(引起凝血功能紊亂)以及細胞死亡(凋亡),最后出現多器官衰竭。

圖片來源:美國 CDC
埃博拉病情惡化時可能出現嚴重水樣腹瀉、惡心、嘔吐、腹痛、呼吸困難、胸痛和意識不清等癥狀。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患者都會發生出血熱的癥狀,如口腔、眼、耳、糞便、內臟或皮膚的出血。病情嚴重者還可出現敗血癥和多器官功能衰竭。
埃博拉幸存者發熱等臨床癥狀往往不太嚴重,在出現癥狀后第一周癥狀就有所改善。埃博拉病愈者體內抗體可維持至少 10

圖片來源:美國 CDC
現在還沒有經 FDA
以下幾點基礎干預措施,早期若使用得當,可顯著改善患者生存率:(1)靜脈給液和糾正電解質平衡紊亂;(2)維持氧供和穩定的血壓;(3)必要時給予血制品治療;(4)治療并發的其他感染。此外,腎功能衰竭者可能需要透析治療;低蛋白血癥和肝功能衰竭后出現第三間隙積液者,可能需要補充白蛋白處理。

圖表改編自 CDC
將病人轉送至醫療單位后,首先應測量其體溫(≥100.4℉/38.0℃),并評估是否具有埃博拉感染癥狀,如頭痛、乏力、肌肉疼痛、嘔吐、腹瀉、腹痛或出血。此外,還需確定患者是否近期有埃博拉疫區接觸史,或在癥狀發作前 21
滿足初步評估標準后,應將患者隔離至一個單獨的房間,房間需設有單獨衛生間,走廊門呈關閉狀態。觀察期間應遵守標準接觸預防措施,啟動醫院感染控制體系,并向上級衛生部門報告收治情況。

圖片來源:維基共享資源
治療埃博拉感染的實驗性藥物如單克隆抗體 ZMappTM,該藥是由 3
ZMappTM
由于還沒有顯效的埃博拉疫苗,以及鑒于目前實驗性藥物供不應求的緊迫現狀,世界衛生組織近期批準優先研究輸血療法,即從埃博拉幸存者體內獲取血成分用于治療現癥感染者。雖然還沒有數據得出結論,證明“埃博拉恢復期血源輸血療法”有助于患者康復,但在此次疫情流行期間,該療法已成功用于數名患者,其首次應用可追溯至 1976

圖片來源: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和維基共享資源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NIAID)日前宣布,現正在加速埃博拉病毒疫苗 1
另一種埃博拉實驗性疫苗正由加拿大公共衛生署開發過程中,已在 NewLink Genetics

圖片來源:美國 CDC Global
現在阻礙遏制埃博拉疫情的挑戰涉及到多個方面:強效 PPE
世界衛生組織和其他國際團體一直致力于平息這些恐懼情緒,并強調指出,必須改進民眾對高風險暴露行為的認知和預防。




澤創科技